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初中作文 初中作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部编

zmhk 2024-05-18 人已围观

简介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部编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部编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雪地贺卡》教案三篇

3.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教案

4.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教案三篇

5.七年级上册语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教案三篇

6.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雨的四季》课文原文及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部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二、教学重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三、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五、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

        形状

        位置

        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山戴帽,大雨到”“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

八、教学反思: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科学知识是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加以掌握的,但最好的效果是放在具有文学性欣赏的过程中进行,而不是纯科学的学习,可在提问的方式上多样化,用文学的形象化充实科学的东西,这样驾驭语文教材的能力会提高的更快,除了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外,也不应忘了对其表达能力的提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复习导引

        (一)复习目标

        1.回顾基础知识,深化理解掌握。

        2.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3.品位赏析文章中的精美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二)复习重点

        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2.品位赏析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

        (三)复习方法

        构建知识网络,梳理剖析主干知识;强化训练以实现理解,,互动探究以寻求规律。

        第21课 风筝

        1.在本单元的5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应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宜从多种角度加以引导,拓展思维空间。

        2.训练探究文意的能力。这篇课文的难点较多,正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教师教学用书里提出并解答了的九个问题,基本上解答了全文的要点,可以一次性提出来;同时,在“有关资料”中精选部分有助于探究课文主题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将问题整理一下,根据材料和课文,有步骤地研究。

        3.课文研读要以难为乐,又要把握住“度”,不要求一下子理解透彻。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是收获,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将来可以慢慢感悟,不必追求讲深讲透,不必追求面面俱到。

        4.感受鲁迅的人格、胸怀。

第22课 羚羊木雕

        1.可以分角色朗读。

        2.课文从孩子的眼光和心态看待——场家庭矛盾,叙事角度和叙事语气与学生很接近,据此,教师应设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提问: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恰当?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发生?

        2.这场矛盾没有一个完满的结局,留下一个空白,正好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比如探讨人物语言后的许多删节符号所蕴涵的意味:比如指导学生分组,分别代表矛盾的三方,讨论这场矛盾的是非曲直。

        3.分析矛盾发展变化的几个层次。

        4.抓住人物内心变化发展的线索。

        第23课 散步

        1.先要求学生跳读课文,思考:“文章讲述的是什么事?表现哪个方面的话题?以此来整体把握课文。

        2.问题研讨:①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②散步本来是一件小事。作者却小题大做、大词小用,请把这些地方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意图。⑧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比如全文中母亲仅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还是走小路吧”,因为她是“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后说的,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所以应该读成拖音“还一一是一一走小路吧”。而第二句“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不必大声,应读出母亲吩咐儿子时的坦然。而“我”的那句“走大路”,读的时候要表现出斩钉截铁、没有商量余地的味道。

        诗两首(《金色花》《纸船》)

        1.从揣摩语言入手,抓住其中的情景描写或重要语句展开讨论(见教学用书): 同时,最好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想象画面和情景,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动笔画几幅诗意图。

        2.在课的最后就本课组织一次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配乐朗诵。

        3.了解散文诗的特点,了解冰心“小诗”的特点。

        4.利用自读课本,扩展阅读泰戈尔诗、冰心小诗。

第24课 《世说新语》两则

        1.基本教学模式应当是“诵读一讨论一—诵读”。两次诵读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前—次要求和复述故事结合起来,达到基本成诵,并且读懂,字词句过关,最好能翻译;后一次是背诵课文。

        2.探究讨论的重点可以有:A、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我们能想出一二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词吗?B、你如何看待陈元方的为人原则、是非观?

        3.简要介绍《世说新语》这部书。

        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

        1.本次活动大多是学生个人在家庭中活动,所以,教师要做好布置和安排。比

        如:A、通过适当途径和方式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对活动心中有数,便于活动顺利而有效地展开;B、活动涉及到对家长的咨询、追问或采访,教师最好和学生一起讨论一个具体的采访提纲,设计一些具体问题。

        2.提前一周布置下去,提出具体要求。在这期间可以抽查学生的访谈提纲或记录,以收到督促、监控之效。

        3.评价不可缺少。评价的方式可以有: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小组评价→教师批改→讲评作文,还可以通过问卷形式征求家长意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表扬。评价的时候还需注意定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课内活动时间:写作2教时,交流1教时、评价1教时。

关于课后练习

        1.体现了少而精的原则。就数量来看,精读课文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三道题, 引导学生少做练习多读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

        2.练习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用。

        3.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如《羚羊木雕》—文后的练习,具体分析略)。

        4.特别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拓展,并尝试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比如《风筝》和《散步》后都附录了用来比较阅读的短文,通过课内外的比较阅读,对兄弟间的手足情和母子之间的亲情有一个更深入的体验和思考。

        5.十分强调通过诵读来理解、体味和感悟课文,有些还特别要求背诵。

        6.设计了一些开放性、发散性的题目(略)。

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雪地贺卡》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语文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基本字词、文学常识

        2、理清故事情节,学会讲述童话故事

        3、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总结童话的写作特点

        3、分析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5、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手法

        2、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二、接触新课,走近作者

        1、写出你知道的童话故事,说说看童话有什么特点?

        2、写出你知道的本文作者的相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复述课文故事

        1、本文讲述一个什么故事?把本故事压缩在150字以内

        3、故事中写了哪些人物?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四、研究课文,理解内容

        1、刚才我们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那么试试可不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所有人物的性格特点

        2、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情节发展,骗子在安徒生的笔下他们最终没有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运用你的想象力续写文章《大典之后》。

语文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童话运用想象的艺术特点以及运用夸张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

        2.正确认识童话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揣摩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品析人物形象。

        2.通过梳理写作思路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多元解读童话主题,在感染和熏陶中培养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多元解读童话主题,依据主题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策略

        学生对于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早有了解,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但往往流于情节与人物的浅层理解。因此,本课主要采用复述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同时通过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加深对童话主旨的理解。

        1.童话篇幅颇长,不宜在课堂通篇朗读,通过复述梳理脉络,抓住叙事要素即可。

        2.学生对于童话有个性化理解,分组讨论可开阔学生思路,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全班的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对童话的深入理解。

        3.童话的主要写作手法是想象,最后的拓展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五、六两个单元引导我们走入大千世界,探索万事万物的奥秘和见识各色各样的人物。我们已经在第五单元中见证了伟大的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巨大影响力。在第六单元中,我们将走入想象的世界,看看在想象中折射出来的各种社会现象。我们首先走入的就是想象最为丰富的童话世界。而提到童话,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位大师,那就是──安徒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二)作者简介

        师:同学们对安徒生和他的创作有哪些了解,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1835年开始写童话,一生共创作160多篇杰出的童话作品。代表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

        在《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夜莺》《皇帝的新装》《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主题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与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为主。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设计意图扩大知识面,为理解童话主旨做铺垫。

        (三)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

        师:(1)下面是关于这篇童话的结构图,请大家根据结构图复述童话的情节。

        (2)童话刻画了哪些人物?这些人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3)你能否用一个准确的动词将人物和“新装”表现出来?

        (明确文章的线索和结构)

        设计意图抓住童话的主要人物,理清情节发展过程。

        2.选读重点情节,读准字音。

        炫耀(xuàn) 愚蠢(yú) 妥当(tu?) 钦差(qīn) 滑稽 (jī) 陛下(bì)

        赐给(cì ) 爵士(jué) 头衔(xián) 勋章(xūn ) 称职(chèn) 呈报(chéng)

        御聘 (yù pìn) 骇人听闻(hài)随声附和(hè)

        设计意图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的读音。

        (三)合作探究

        1.文章的引子和开端部分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皇帝?是怎样表现皇帝的这些特点的?

        2.文章的高潮和结局部分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皇帝?是怎样表现皇帝的这些特点的?

        3.骗子有怎样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4.分别分析大臣官员和孩子的性格特点。

        5.文中刻画了哪两个群体形象?他们说谎的原因和皇帝大臣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群体形象的刻画有什么意义?

        6.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这篇童话的情节?从行骗者和被骗者的角度分别分析谎言不被揭穿的原因,从中分析这篇童话的意义。

        师点拨: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骗局,而这个骗局是有两个骗子导演的,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骗开始,到小孩揭穿骗局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骗”字展开的.。那么这个故事中的各色人物就围绕着一个“骗”字显出了他们的真面目。

        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呢?就是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狡猾的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投其所好,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

        那么该如何来评价文中的骗子呢?两个骗子其实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一方面照出了文臣百官的丑恶灵魂,也可以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病态。

        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全身在大街上,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热衷权力和无知、虚伪、愚蠢的本质,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设计意图深入探究童话的主旨。

        (四)语言品析

        1.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花掉。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提示:抓住皇帝爱穿新衣服的特点,紧扣皇帝的身份,从修辞手法作用的角度分析。)

        2.“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提示:结合说话人的身份,从语气语调的角度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童话的语言特点及写作手法。

        (五)拓展思维训练

        就下面设定的情景,展开大胆想象,对故事情节进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补,体会童话想象力丰富、情节生动的特色:

        1.一天,皇帝在更衣室里,有个大臣来报重要军情,想象一下,皇帝的反应如何?

        2.大臣走后,想象一下两个骗子会说什么?

        3.皇帝看到新装后,想象皇帝回到宫里想什么做什么?

        4.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样发展?

        设计意图把握童话主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六)布置作业

        愚蠢的皇帝在赤全身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做?是怒不可遏地将小孩子抓起来,给予严厉惩罚,还是悔过自新,做一个一心为民称职的好皇帝呢?请你发挥合理想象,为文章续写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将本文所学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实现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童话的文学常识,理解文章蕴涵的思想内容。

        2.做阅读提要,用连贯的语句复述故事情节,理清写作思路。

        3.朗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4.理解童话中夸张和想象的作用,提高阅读浅析童话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说故事-说人物-探主题-谈看法”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

        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掌握分析人物,理解主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做一个纯正无邪的人,提升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任务形象,探究童话深刻的寓意。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意的童话装点着我们幸福的记忆,欣赏下面几幅优美的图

        画,看看熟悉吗?(出示幻灯)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现在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一起分享《皇帝的新装》给我们带来的艺术感受。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作者简介:

        (一)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安

        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

        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

        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二)介绍“童话”

        体裁介绍: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

        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

        的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

        四、检查预习:

        五、整体感知

        (一)速读课文,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新装

        2.梳理文章脉络

        引子:皇帝爱新装

        开端:骗子织新装

        发展:君臣看新装

        高潮:皇帝穿新装

        结局:小孩揭新装

        3.皇帝的“新装”有什么特异的功能?

        (任何愚蠢的或不称职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是骗子的钳口术,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

        (二)整体感知

        1.复述课文(采取接龙复述的形式)

        2、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物?(抢答)

        课文情节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活动的?(出示幻灯)

        六、精细研读

        一篇优秀的童话故事,不仅要有完整巧妙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还要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以及传神,生辉的语言。

        1.品味精彩片段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的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第一句强调的重点是什么?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极尽夸张,它有什么表达效果?朗读时应读出什么语气、语调)。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内容。

        (第一句强调的重点是除非为了炫耀以下他的新衣服,用夸张突出强调皇帝爱慕虚荣,生活奢靡,朗读应读出自然嘲讽的语气,语调平缓,这段话用概括,对比的手法,写出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2)“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朗读时怎样读。

        (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几句心理描写,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用了“极”“十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相反,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骄横。朗读时应读出恐慌,傲慢的语调,神情表现出自负)。

        (3)“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了出来。“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传播开来。小孩的喊声表现了孩子什么样子的性格。“爸爸”为什么称孩子的是声音为“天真”的声音。

        (小孩是一个未经世俗浸染的生命,天真纯朴,无所顾忌,他没有什么要维护的,什么也不怕,也没有学会弄虚作假,因此,他的喊声表现出单纯,无私无畏。朗读时应语速要快,语气天真,语调要高,而“爸爸”的话是为了对孩子不懂世事做掩饰。语速要缓慢,语音要低)。

        2.小组交流:(分四个人一小组,进行交流分析,然后提问)根据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你觉得皇帝、骗子、大臣、小孩,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3.教师归纳总结:

        皇帝:昏庸、奢侈、愚蠢、虚伪自欺欺人

        大臣:昏庸、愚蠢、阿谀逢迎、虚伪、自欺欺人

        骗子:狡猾、贪婪、善于设骗

        孩子:诚实、天真、无私无畏

        七、自主探究

        1.骗子的骗术是文章想象最完美的体现,巧妙之处在于有心人一看便知道这是骗术,因为它虚伪得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点影子。而这明显的骗局居然这些大人们没有人敢点透,这是为什么?最后为什么让一个小孩来揭穿?这天真的声音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这些大人们说假话无不缘于自私、自利,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为保住自己的官职,所以不敢说真话,而百姓或出自安全考虑,或受不良世风影响,也不敢说真话。而小孩天真单纯,无私无畏,他敢于说真话。天真的声音启示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

        八、感悟主题:

        一篇《皇帝的新装》,一场可笑的闹剧,留给我们了很多的思考,这篇课文主题是什么?(鼓励学生对童话主题作出多元解读:①无情揭露当时社会的丑恶,讽刺了统治者的虚伪与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②揭示了受世俗影响伪的性格弱点。要有一颗诚实正直的心)

        九、拓展延伸。

        1.大家议一议:有人认为骗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人不同意,你的意见呢?

        2.拓展训练:作家对故事的结局的描写是有局限的,也是无限的,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愚蠢的皇帝在游行大典完毕之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办呢?是处死那个说真话的小孩,还是会厚待骗子,或是从此悔过自新,把精力放到料理朝政上去呢?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习安徒生夸张讽刺的笔法,为童话故事写一个别致的续篇。

        (发挥想象,给本文写一个续篇,描述游行以后发生的事情)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进行习作训练,然后找2-3个同学进行习作展示,写得好的同学给予热情的鼓励,表扬。

        十、课堂总结。

        作为一个人要敢于 正视现实,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用真诚来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吧!

        齐读小诗

        诚实是涓涓的清泉,洗涤尘世的污秽;

        诚实是静夜的细雨,哺育万物的成长;

        诚实冬日里的炉火,温暖人们的心田;

        诚实是盛开的花朵,美丽着整个世界。

        如果有人五岁了,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一份欢乐。

        如果有人十五岁了,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少年少了一份银灿。

        如果有人二十五岁了,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青年少了一份丰饶。

        如果有人三十五岁了,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中年少了一份悠远。

        如果有人五十五岁了,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老年少了一份深邃。

语文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 篇4

        一、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整个 事件的脉络。

        2、 情感目标:深刻领悟全文的主旨,体会本文的寓意。

        二、 教学重、难点:

        分析体会人物形象,体会寓意

        三、 教学方法:

        1、 自主性学习

        2、 合作性学习

        3、 研究性学习

        四、 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 教学课时:1课时

        六、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由我国古代一些昏庸帝王的,流传至今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故事,导入 《皇帝的新装》。

        二、整体感知

        1、幼儿快速跳读全文一遍,给本文加一个副标题“——记一位××的皇帝”。

        2、简要复述整个童话故事,理清事件的脉络。(根据提示)

        三、局部分析,细致品味。

        1、看似简单的骗局为什么能得逞呢?(从施骗者、受骗者、行骗道具——新衣三个角度考虑。)

        2、能否想一个更好的手段来行骗呢?为什么?

        3、分析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

        1、 让幼儿给文章结局进行续写或给文章补写一个具体情节。(培养想象力、联想力)

        引述爱因斯坦的名言:“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引导幼儿去体会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从而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或思路去重新理解自己以前所看过的童话故事。

        2、 让幼儿讨论:应该批判谁?应该学习谁?

        3、 本文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自由发言)

        4、 教师归纳、总结。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出丑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的虚伪与愚蠢。同时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语文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读、述课文,进而培养学生的概述能力和表达能力;

        2、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领会童话的写作特点和深刻的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由“大典——盛装”引出《皇帝的新装》,并简介作者、作品。

        作者简介(参考):安徒生(1805~1875)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二、速读课文并简述

        在小组或同组互相简述的基础上进行班级简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概述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观看动画影片,进一步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增强感观,引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感知课文,抓住要点。)

        1、上当受骗的主要有哪些人?

        (预设结论: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百姓)

        2、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预设结论:因为“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四、问题探究

        要求:小组讨论,各抒己见,不求答案统一,只要表达观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将所学所知同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现实贯通。同时,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从而深刻领悟文章的内涵,培养敢说真话的品质。)

        1、你是如何评价皇帝、大臣和百姓的?从文中找出根据加以说明。

        (重点分析皇帝这个人物。可以“一个?的皇帝”或“我认为皇帝是一个?的人”这种句式进行。)

        (预设结论:愚蠢,虚伪,狡猾,极端奢侈、腐朽,胆小怕事、圆滑、自欺欺人,怕被嘲笑……)

        2、后来,一个小孩最先说出了真话,说明了什么?

        (预设结论:说明小孩敢说真话,天真,诚实,纯洁……)

        3、你怎样理解故事的内涵?

        (预设结论: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统治阶级愚蠢、虚伪、昏庸、腐朽的本质,批判了说假话的世风,赞扬了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4、假设你当时在场,你会怎样做?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碰到过不说真话的情况?

        (预设结论:可能有学生说自己会站出来说真话,有可能有学生会说不敢。多数学生肯定都会遇到“说还是不说”的情况。至于如何做,可能有些同学不会讲真话。这一问题,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站出来说实话。

        教师顺势小结:

        一场闹剧,以骗开场,以骗收束,围绕“新装”,刻画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五、拓展延伸(机动)

        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述一下皇帝穿着新衣游行时装模作样的丑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不脱离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分角色朗读(机动)

        方法: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要求: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设计意图:在把握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有利于学生更进一步地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七、布置作业

        1、思考:对于文中骗子行骗这一行为,你是如何评价的?(多角度)

        2、写作(二选一):

        (1)、大胆想象,为课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描述游行以后发生的事。

        (2)、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述一下皇帝穿着新衣游行时装模作样的丑态。

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教案

        #教案# 导语小时侯,我们听到过许多童话故事,我们曾希望圣诞老爷爷能从烟囱里爬进来给我们带来许多的礼物,也曾盼望过能拥有一条能实现我们所有心愿的金鱼,然而,当我们的祈盼都没有实现时,我们是不是有点失望呢?可是你知道吗,有一个小朋友在一个下雪的冬天里收到了一封“雪人”给她的贺卡,这个发生在冬天里的故事就是:《雪地贺卡》。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注意: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情感目标:珍惜纯真的童心,对世界要充满信任与期待。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使学生珍爱童心、珍惜童年。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理解“我”为什么郑重其事替雪人回了一张贺卡,后来却又不回了?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雪地贺卡》这篇课文,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课文有几个生字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沈、斑、诞”三个字是前鼻韵母;“胖、肿”是后鼻韵母;“卡”不要读成qiǎ;“嘴”是平舌音;“痴”是翘舌音。(出示词语,学生巩固)

        二、感悟文本,发现童心。

        教师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引出刘玲写的第一张贺卡。

        教师幻灯出示第一张贺卡内容。

        (1)作者曾寄出也曾接受过一些贺卡,为什么这张贺卡却格外让作者心动呢?自己读一读这张贺卡吧?

        (CAI出示贺卡一,生自由读)

        预设学情:

        (A)如果你是作者,这张贺卡哪些地方让你心动?

        ①我觉得这一句让人心动:你一定不怕冷,半夜自己害怕吗?你饿不饿呀?我觉得小女孩关心人。

        师:你觉得小女孩是一个善良的有爱心的人。读出你的感受来。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刘玲对雪人的关爱。板书:关爱

        (B)作者说我有点嫉妒雪人,能得到刘玲这么诚挚的关爱?请同学再读贺卡,你从哪里能够体会到刘玲的关爱是“诚挚”的?

        ②生:雪人是个没有生命的事物,而刘玲却对他那么的关爱,所以说他的关爱是真诚的。师:原来使作者心动的是刘玲那纯洁的,发自内心的关爱之情,这就是诚挚的关爱。生再读贺卡,读出感悟。

        ③看到这一张发自内心的关爱的贺卡,老师被感动了,如果你是雪人你也会被刘玲那真挚的关爱深深地打动的。全班男生齐读贺卡。

        ④看到这一张充满关爱的贺卡,我感到刘玲那冰雪般晶莹的心,那冰雪晶莹的心满载着真挚的关爱,雪人的心都快融化了,所有的女生来读一读。

        ⑤小结:多么可爱的孩子呀,他有一颗纯洁善良的金子般的心,难怪作者格外心动,难怪作者如此嫉妒雪人,因为女孩给了雪人一个纯洁的、诚挚的心,那是我们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带着这种心情我们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感受作者的心情。

        ⑥看到这么让人心动的贺卡,看到雪人受到如此真挚的关爱,我怎么能不被感动,于是以雪人的名义给刘玲写了一张贺卡。但我不知这样做对不对,希望不至伤害孩子的感情。作者怎么会有这种顾虑呢?

        ⑧小结:原来作者以雪人的名义给刘玲回贺卡是因为被刘玲纯洁、真挚的心灵所感动,有这种顾虑是对纯真童心的关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作者的回信吧!

        (生齐读作者的回信)

        三、品味文本,感悟童真。

        1、(过渡)“我”把贺卡寄了出去,第三天,“我”看见雪人的肩头又插了一张贺卡。此时此刻,你们觉得要不要再回写一张呢?我们先来看看贺卡内容再作决定。

        (CAI出示贺卡二,生自由读)

        预设学情:

        ⑴想回写一张贺卡,因为从“十万火急”和“15个惊叹号”感受到刘玲急切的心情,她多么盼望收到雪人的回信呀!

        教师相机评价:你不想让她失望,对吗?把你找到的语句读一读吧。

        ⑵不想回贺卡了,因为刘玲收到贺卡后,高兴得跳了起来,她以为神话真地实现了,如果他知道了事情的*一定会非常伤心的。

        师相机评价“你不想再次欺骗她对吗?把你找到的语句读一读吧。

        ⑶又想回又不想回,感觉左右为难,不知该怎么办。

        你觉得难以抉择,对吧?

        2、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和你们一样矛盾呀,你们觉得还有什么词来形容作者的心情吗?(犹豫不决进退两难)

        3、找一找,文中哪一个词写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别样心情”)

        4、经过反复思索,作者最后还是决定不再回贺卡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可以勾画出有关的语句,还可以写上三两句批注。

        (生默读思考,勾画批注)

        预设学情:

        ⑴作者不回贺卡是因为他十分关爱刘玲,想呵护刘玲那一颗纯真的童心,因为“刘玲相信神话…….”如果他知道事情的*,会很难过的……

        师相机评价:是呀,作者童年的时候也和刘玲一样的相信神话,如今他怎么忍心去欺骗刘玲呢?读出你的感受吧!

        ⑵“我应该小心而且罢手了”中的“小心”这个词说明作者不想伤害刘玲的感情,所以才决定不回贺卡。

        教师相机评价:刘玲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纯洁,作者怎么能忍心伤害她那宝贵的童心呢?读出你的感受来吧!

        ⑶小结: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感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作者对刘玲是如此小心的关爱呵护,所以会生出这“别样心情”呀!

        ⑷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生齐读第6自然段)

        ⑸因为作者虽然不想让刘玲失望,但更不想打破他这童年的美梦,所以不回贺卡,是从“不忍心”“更不忍心”这两个词中体会到的。

        ⑹师(引读):作者不回贺卡是经过怎样艰难的抉择呀!我不忍心……但我更不忍心……

        小结:我不忍心回这张贺卡,这段雪地贺卡经历将成为刘玲生活中的一个奇遇,有这么一段特殊的奇遇,有这么一段独有秘密,是多么的幸福!我们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

        四、拓展文本,呵护童心。

        1、这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细腻的柔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作者回贺卡是为了呵护刘玲的童心,不回贺卡也是为了让刘玲又一个幸福的童年,把这个美好的小秘密永远珍藏。

        2、在我们的童年生活中,不也有许多小秘密:依稀记得童年时,总想摘下树梢上的月亮,总想珍藏天上的星星,儿时的想法是多么的古怪希奇。都有自己的小秘密,都有自己的新欢喜,儿时的记忆将深深埋藏在心底。此时此刻,你们也一定有许多话想说,那就赶紧拿起笔写出你的心声吧。

        3、生补充诗句内容:在我们的童年生活中,不也有许多小秘密:依稀记得童年时,总想,总想。儿时的想法是多么的古怪希奇。都有自己的小秘密,都有自己的新欢喜,儿时的记忆将深深埋藏在心底。

        4、谁愿意把自己的小诗朗诵出来?

        教师适机评价。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难忘的,让我们用作者的一句话结束本课的学习:没有童话的童年,没有幻想的童年,没有秘密的童年不是幸福的童年”

        (生齐读)

        师:让我们永远拥有一颗美好纯真的童心吧!

        作业布置:按照书信的格式,给同学或好友写一张贺卡。注意格式正确。

        板书设计:

        雪地贺卡

        关爱童真

        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幸福的

       篇二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注意: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情感目标

        珍惜纯真的童心,对世界要充满信任与期待。

        学习重点

        1掌握生字新词。2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注意: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3体会珍惜纯真的童心,对世界要充满信任与期待。

        导航

        内容感知

        《雪地贺卡》中“我”发现门前雪人身上插着邻家小女孩写给雪人的贺卡,就仿雪人的口气回复了一张贺卡也插在雪人身上,说收到小女孩的贺卡了,这引起了她莫大的好奇,和家人及同学讲她的奇遇。作家鲍尔吉·原野认为,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幸福的。

        走近作者

        鲍尔吉·原野,生于1958年,蒙古族,祖籍内蒙古自治区哲里盟宾图旗。其作品清新自然,视角独特。著有随感录《脱口而出》,散文集《百变人生》《酒到唇边》《善良是一棵树》《思想起》等。

        咬文嚼字

        1.字音

        颏下(kē)嫉妒(jí)襟怀(jīn)弩(nǔ)

        圣诞(dàn)雪撬(qiāo)臃肿(yōng)痴(chī)

        2.多音字

        3.词义

        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

        恳挚:(态度或言词)诚恳真挚。

        襟怀:胸襟;胸怀。

        十万火急:形容非常紧急。

        臃肿:这里指衣服穿得太多。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我有点嫉妒雪人,能收到李小屹这么恳挚的关爱。

        剖析:这句话很值得重视。“嫉妒”一词本来是“因别人比自己好而怨恨”的意思,是贬义的,可是在这里却消失了贬义的色彩,相反,突出了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和关爱的珍惜。

        2.李小屹是个相信神话的孩子,多么幸福。

        剖析:李小屹是相信神话的,是她首先给雪人写信的。人的幻想是宝贵的,孩子气的幻想更是宝贵的,沉浸在孩子气幻想中的人是幸福的。这句话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人的赞美,对童心的赞美。

        3.她痴痴地站在雪人边上,不时捧雪拍在它身上。

        剖析:“痴痴”表现了李小屹在出神地思索,她依然生活在自己的感觉里,生活在对雪人恳挚的关爱里,所以她“不时捧雪拍在雪人身上”。“不时”两字表现了一种下意识的行为,表明她的心理状态依然沉浸在关爱雪人的感觉里。

        二、重点语段

        “我不忍心让李小屹就这么盼望着”至“在长成大人后跟自己的男友讲这张贺卡的奇遇”。

        剖析:当作者发现孩子处在幻想与现实之间的时候,他没有再回信。因为,一旦回信,就打破了幻想,也就打破了梦境,必然是破坏了幸福的感觉。将来,她肯定会明白,但在此之前,它会成为一种自我心灵的秘密和一种幸福的体验。

        结构简析

        《雪地贺卡》全文共10段(信的内容并入上一段),按故事发生、发展的顺序,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我”发现门前雪人身上插着一张邻家小女孩写给雪人的贺卡。

        第二部分(第5—6段):“我”仿雪人的口气给李小屹回了一张贺卡,引起李小屹的好奇。

        第三部分(第7—10段):“我”没有说明*,想让李小屹沉浸在幻想的幸福之中。

        按表达方式来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讲述李小屹给雪人写贺卡,“我”仿雪人回贺卡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7—10段):“我”经过再三考虑,没有说明事情的*,让孩子沉浸在幻想的幸福之中。

        主旨探究

        《雪地贺卡》塑造了一个有着纯真美好、天真无邪童心的小女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童真、童趣的赞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成人的世界里,过多地充斥了一些现实的、理性的、功利的东西。人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也流失了一部分纯真、美好和趣味,表达了作者对成人世界美好纯洁的心灵的呼唤。

        对主旨你有什么看法?

        审美鉴赏

        童心、童真、童趣

        作者以童心去感受童心,写出了儿童世界里的纯洁和情趣。

        在日常生活中,总存在着孩子要服从大人的观念,而在这里,作者却非常细心地贴近孩子的心灵。他代替雪人写贺卡,用孩子的感觉来体验孩子的心情。这里所说的孩子的感觉,实际上是一种幻觉,把雪人当作有感情、有感觉的人。设想他可能不会怕冷,但在夜里可能会害怕,饿了该怎么办,表现出她对人(哪怕是雪人)怀有一种普遍的同情和关爱,小女孩沉浸在这个幻想的、童话的世界中。作者代替雪人给孩子回的信,不再是单方面的关爱,而是互相交流的友谊。作为一个成年人,能够用孩子的感觉来体验孩子的心情,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自主广场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埋没(m)涕鼻(tì)B.好奇心(hào)岐山(zhī)

        C.襟怀(jīn)罢手(bà)D.痴(chī)恳挚(zhì)

        提示:注意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岐”应读作“qí”。

        答案:B

        2.根据下列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kē()下雀bān()jí()妒圣dàn()

        雪qiāo()装shù()yōng()肿mì密()

        提示:积累汉字,注意笔画。

        答案:颏斑嫉诞橇束臃秘

        3.背诵课文“我把贺卡放回去”至全文结束,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就在昨天,星期日的下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雪人桔子皮嘴唇依然鲜艳。

        (3)____________________,像骗了她。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课文要求背诵的段落,一定要认真背诵。

        答案:(1)雪人前站着一个女孩背对着我家的窗(2)她痴痴地站在雪人边上不时捧雪拍在它身上(3)我不忍心让李小屹就这么盼望着但我更不忍心破坏她的梦

        4.用词语代替画线部分的内容,填在括号里。

        (1)我有点嫉妒雪人,能收到李小屹这么诚恳真挚()的关爱。

        (2)非常非常紧急()告诉我(15个惊叹号)你如果不方便,也可通知我同学王洋。

        提示: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不但要能解释,还要学会概括。

        答案:恳挚十万火急

        5.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下班时,路过院里的雪人,我发现一个奇怪的迹向。

        B.里面有字,歪歪纽纽,是小孩写的。

        C.她装束拥肿,胳膊都放不下来了。

        D.我寄了出去,贺卡封面是圣诞老人驱策雪撬。

        提示:A项,迹向—迹象;B项,歪歪纽纽—歪歪扭扭;C项,拥肿—臃肿。这些形似字或同音字容易误写。

        答案:D

        6.“我”为什么郑重其事替雪人回了一张贺卡,后来却又不回了?

        提示:作者发现孩子处在幻想与现实之间的时候,他没有再回信。因为一旦回信,就打破了幻想,也就打破了梦境,必然是破坏了幸福的感觉。

        参考答案:“回”是被这美好心灵所感动,“不回”是对这美好心灵的呵护。作者不忍心真骗了她,更不忍心因说出*,而中断了她正在“上演”的动人故事。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把贺卡放回去,生出别样心情。李小屹是个相信神话的孩子,多么幸福,我也有过这样的年月。在这场游戏中,我应该小心而且罢手了。尽管李小屹焦急地期待回音。

        就在昨天,星期日的下午,雪人前站着一个女孩,背对着我家的窗。她装束臃肿,胳膊都放不下来了。这必是李小屹。她痴痴地站在雪人边上,不时捧雪拍在它身上。雪人桔子皮嘴唇依然鲜艳。

        我不忍心让李小屹就这么盼望着,像骗了她。但我更不忍心破坏她的梦。不妨让她惊讶着,在长成大人后跟自己的男友讲这张贺卡的奇遇。

        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

        7.作者为什么说相信神话、带有秘密的童年很幸福?

        提示:儿童们往往把神话、童话乃至梦幻当作真实,特别神秘的东西还会把它当作自己心灵王国的秘密。

        参考答案:把神话当真是儿童纯真心灵的反映。童年秘密是童趣中特别珍贵的一部分。童心童趣的可贵就在于无成人烦恼,无世俗之虚伪。作者赞美于它,祝福于它。

        8.“在这场游戏中,我应该小心而且罢手了。尽管李小屹焦急地期待回音”这样的句式安排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句话如果按自然进程来看,应该是把后一个句子放在前面,而作者把它放在后面,很显然是为了强调,要分析出这一点。

        参考答案:把“尽管李小屹焦急地期待回音”放在句子的后面,具有强调作用,突出了李小屹焦急的心情。

        9.李小屹痴痴地站在雪人边上,可能在想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揣摩一下她的心理活动。

        提示:根据要求写一段心理描写,内容围绕李小屹的困惑、猜测来写。

        答案示例:雪人,你为什么还不给我回信?我问你是不是假的,你生气了吗?我相信你是真的给我回了第一封信,你不要生气了好不好?我们永远做朋友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落花的夜

        ①那时我小学快毕业,正是小*孩儿的年纪,成天横冲直撞。我昏天黑地看金庸的小说,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小学毕业了,要上中学。

        ②春天的一个周末,我和好友一起去桃园玩。桃园很美,开满了红艳艳的桃花和雪白的梨花。当天晚上,有月亮。小青说,我们赏月吧。于是,我们坐在月亮底下的桃园里,好静,好香。我正看了《射雕英雄传》,我说,这里真像桃花岛。我讲起蓉儿,小青讲起她的漂亮裙子,雷雷则说,你们女生真臭美。

        ③春天的晚上,十来岁少年的心,有的是闲情,有的是快乐。我们吃饼干,喝可乐,笑声和花香融合。

        ④夜渐深了,有一层淡淡的薄雾,是蓝的,开始笼罩桃园。那雾竟可以流动,在我们身边,丝丝缕缕,层层叠叠。我们的笑声更大了,我们说,真高兴啊,真快乐啊。

        ⑤很突然地,起了风,风吹过那一树树桃花、梨花,那纤细的花瓣顿时如雨飘落——红红白白的花瓣好似满天的花雨,我们的头上、身上,全是花瓣。那是满天的花瓣啊,还带着满天的甜香,那时的天和地,仿佛只有这些。

        ⑥我们呆住了,谁都说不出话,像是有什么被触动,少年甜润的心,在那一瞬间觉得了忧伤。那么美的花,一瞬间,就全部飘落。好短暂啊,虽然那飘落是那么美,美得让人不能相信、不能呼吸、不能说话。

        ⑦那样的散了吧,散了吧。

        ⑧好久好久,一向粗心的雷雷说,不知道我们毕了业,上中学还能在一起吗?

        ⑨我们再没说话,在漫天花雨中,学会沉默。

        ⑩后来我们上中学,后来我们上大学,后来我们有了各自的工作和生活,有天我讲起那漫天花雨的震撼,我对朋友说,那时的心,好像一下子变得柔软、敏感,第一次看见大自然带着忧伤的美,为什么会那么傻傻地呆住,而且想到了毕业,想到了分离,想到了对未来的憧憬和不可把握的命运——一直到今天。

        11朋友说,你知道吗,那个落花的夜其实只想告诉你们两个字:成长。

        10.选出你认为文章中美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

        提示:“优美”这两个字揭示了我们要选的句子的范围,应该是描写美景的景物描写或表现纯洁美好童心的抒情句,然后再从修辞、在文中作用等角度去分析。

        参考答案:例如“起了风,风吹过那一树树桃花、梨花,那纤细的花瓣顿时如雨飘落——红红白白的花瓣好似满天的花雨,我们的头上、身上,全是花瓣。那是满天的花瓣啊,还带着满天的甜香,那时的天和地,仿佛只有这些”。这些语句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落花令人震撼的美。

        11.文中说“少年甜润的心,在那一瞬间觉得了忧伤”。他们为什么而忧伤?

        提示:先把这句话还原到文中第⑥段,“我们的忧伤”应是被什么所触动,联系上下文来看,是落花的飘零。

        参考答案:那么美的花,一瞬间就全部飘落,好短暂啊。

        12.文章中第⑩段画线句起什么作用?

        提示:“后来”是在观赏落花的夜晚之后,“中学”“大学”“工作和生活”写出了成长的过程。

        参考答案:承上启下。

        二、语言运用

        13.作者鲍尔吉·原野是蒙古族人。9月10日是教师节,请你设计一张电子贺卡,在这一天发送给你敬爱的老师。要求:画面精美,祝辞真挚、简练。

        提示:选取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如蜡烛、花束等,配上发自内心的祝福,力求使整个画面和谐、温馨。

        答案示例:您是一把伞,为我遮风挡雨;您是一盏灯,为我照亮前程。衷心祝福您:我永远敬爱的老师!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一个生字,会写“几、用”,认识两个偏旁“虫、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十一个生字,正确书写“几、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导入

        小朋友们,前天刚刚下了一场大雪,房子上、树上全白了,在这样一个雪白的世界里,你最想干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也迫不及待地跑到了雪地上玩耍,他们成了“学地里的小画家”(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强调“的”读轻声。)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关注儿童的经验世界,尊重学生主体,使学生在课堂开始就有浓厚的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读文

        1、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3、学生分组读文,互相帮助,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读文中识字。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掌握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流利,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识字和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三、识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1)学生自由读字。

        (2)指名读字。

        (3)指名朗读。

        (4)齐读生字。

        2、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师:同学们,这些生字宝宝摘掉拼音帽子,你们还能认识它吗?我相信,大家肯定有许多记住这些字的好办法。那么,就请你把自己的好办法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吧!看谁记的字最多!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识字、记字,再互相考一考。)

        3、检查学生合作交流的识字情况

        (1)谁愿意把你记字的好办法说给大家听?(应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2)指名读字卡。

        (3)开火车读词卡。

        (4)男女生赛读字卡。

        (5)“猜字”游戏。(一人指字,大家做口型或动作,一人猜字。)

        (6)“找字”游戏。(一人读字,大家举起相应的字卡。)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字音,记住字形。教学过程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体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注意了识字与生活的联系。这样不仅使学生记住了字形而且也了解了字义,增长了知识。)

        四、读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跟读。

        2、指名读课文,大家评价。

        3、同桌互听互读。

        4、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使学生流利地朗读课文,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五、写字

        出示要写的字“几”、“用”

        1、指导笔顺,学生书空。

        2、学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用”。

        4、学生描红,练写“几、用”

        5、展示较好的字。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教案三篇

篇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1.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

        ⑴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⑵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

        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①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4.

        合作探究: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有教师点拨。

        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

        书利华教育网精心打造一流新课标资料 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6.背诵全文(多媒体出示)

        三、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王湾,洛阳人。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当于此时写就。

        2.

        ⑴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多媒体显示)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⑵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

        ①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有教师点拨。

        提示: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4.

        ▲“潮平两岸阔,风正(顺)一帆悬” 写了怎样一幅景象?

        ▲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提示:▲“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

        书利华教育网精心打造一流新课标资料 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5.学生背诵诗歌

        四、布置作业

        1.默写诗歌《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2.诵读其余三首诗歌,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二)。

        五、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

        ----《钱溏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准确朗读并默写。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书利华教育网精心打造一流新课标资料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德育目标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学设计 )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饱览西湖早春景色,学习辛弃疾《西江月》,体会侧面点染的烘托美;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艺术匠心。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指导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者简介(先由学生简介,之后多媒体显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

        ⑴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⑵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

        ① 诗的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 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提示: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篇二: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给生字注音。(10个以上)

        2.试读课文。(3次以上)

        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

        (1)解释题目的含义。

        (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难点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主题: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难点点拨: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

        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6.背诵全诗.

        三、《次北固山下》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题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介绍律诗的有关知识:

        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

        押韵,每联的尾字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

        颔联、颈联一定是对偶句。

        3.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4.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篇三:15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教案

《观沧海》教案3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 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 新授内容

        1、 师范读,生跟读。

        2、 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 生齐读。

        4、 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志,理想。

        ⑵内容

        A、 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 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画了汹涌的 ,耸立海中的 ,岛上繁茂的 ,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 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 作业:

        ⑴完成书后习题;

        ⑵背诵默写课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教案三篇

        #教案# 导语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在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个事物或听到一种声音,就会产生联系与想象。 无 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发挥联想和想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写作训练。在前几个单元:文从字顺、突出中心、条理清楚的基础上,学会发挥联想和想象,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使文章更生动丰富。

        [教学目标]:

        1、学习联想和想象,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联想和想象,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激趣法2、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话说龟兔赛跑后,兔子输了不服气,提出再次比赛,结果兔子还是输了,请同学们猜想乌龟是如何赢得比赛的?(学生发言)(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一、知识梳理

        1、联想是由某一事物而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

        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

        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可以为我们的思维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简单区别想象与联想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节选自《天上的街市》

        二、联想和想象的要求

        ①联想要自然恰切。

        ②想象要合情合理。

        ③联想和想象要有新意。

        (板书以上要求)

        三、联想与想象训练

        (一)下列事物你能联想到什么?

        玫瑰——爱情

        康乃馨——母亲

        牡丹——富贵

        明月——思乡

        柳枝——离别

        鸽子——和平

        绿色——生命、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发言)

        (二)请你仿例,最多用三个词使已知的两个词联系起来。

        例:1、天空——茶

        参考:天空→土地→水→喝茶

        2、草稿——超市

        3、肥皂——手表

        4、手机——篮球

        (学生思考发言)

        (三)根据下列两种情况,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或一个故事。

        (一二大组完成情景一;三四大组完成情景二)

        情景一:教堂囚犯歌声

        情景二:广场女郎歌声

        (小组讨论交流后发言)

        四、小结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让我们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让我们的文章灵动飞扬。

        五、写作训练

        以“假如我_________”为题(把题目补充完整,如“假如我也有七十二变”“假如我有一双翅膀”“假如我是太阳”等),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想象作文。

        板书设计:

        放飞思维的双翼

        ——联想和想象

        联想要自然恰当想象要合情合理

        联想和想象

        要有新意

发挥联想和想象教案二

        一、教材解读

        2013年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写作训练为《发挥联想与想象》。时代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离不开联想与想象。2011年版课标也强调:“要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写作训练需要学生掌握的写作知识有三点:第一要懂得联想与想象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概念。联想是想象是第二要懂得发挥联想时,能从“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因果联想”“反向联想”四个角度出发,联想更为丰富;第三还要懂得发挥联想与想象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联想要自然恰切。二是想象要合情合理。三是联想和想象要有新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于上学期学习了本次作文训练。面对陌生学生,了解他们对联想与想象的知识懂得多少,他们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是何种程度,县里学生与市里学生的素质差别又是多少,这都是我备课时要思考的问题。

        联想与想象,对于我们来说是天生具备的。无论是怎样的学生,他们都有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因此,我选取的材料尽量来自学生已学过的文本材料,在具体的材料中掌握抽象的知识。

        三、设计说明

        本次写作训练课,我设计的出发点是“联想与想象能力的交织运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运用联想与想象时,从来不是割裂的。因此,我不把联想与想象的区别作为重点。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联想的含义及联想时所需的四个角度: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因果联想和反向联想。

        2、简单了解想象的含义。

        3、通过练笔,鼓励学生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创作,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

        4、通过文本或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联想与想象无所不在,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生活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其中重难点目标是学生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创作实践。

        五、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有话可说,不吐不快,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能力进行写作的能力。

        1、活动激趣法

        出示学生熟悉的正方形图形,通过“考一考”的方式,使学生展开联想,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情境创设法

        教师创设情境,为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快乐地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3、讨论法。

        让学生参与到小组中去,发表个人的看法,听取别人的见解,共同探究。

        4、谈话法

        5、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作文课《发挥联想与想象》。(板书:联想想象)

        (二)目标1——了解联想的含义及联想时所需的四个角度: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因果联想和反向联想。

        1、考一考

        出示正方形图形,以考一考学生联想能力方式导入教学。(活动激趣法)

        2、读一读

        由活动引出联想含义,指名学生读一读。

        3、记一记

        教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引入联想时所需的四个角度。

        4、练一练

        出示诗词中运用联想的例子,强化学生对联想的四个角度的理解。

        (三)目标2——简单了解想象的含义

        1、忆一忆

        出示学生上册所学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指名朗读红字语句。

        教师:其实,生活中还有一种思维方式,和联想经常交织在一起。

        教师问:你看,大圣和二郎真君变来变去,多好玩。老师现在也想变成一个智慧老爷爷,把聪明才智都送给你们。可是不可能。这些现象都是作者吴承恩想出来的,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他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生:想象)

        2、读一读

        指名朗读联想的含义。

        (四)目标3——通过练笔,鼓励学生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创作,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

        1、说一说

        从形象正方形图形转到抽象字“想”,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因此,此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既能搭建多条“词语桥”,也可以分享到其他同学的思维智慧成果。

        2、听一听

        听听、看看老师搭的三座桥,为的是开拓学生思维。

        3、写一写

        学生观察漫画,进行创作。

        (五)目标4——通过文本或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联想与想象无所不在,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生活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1、无所不在

        出示ppt11,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联想与想象的思维息息相关。

        2、小结——教师期许

        教师小结:我希望同学们以后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联想与想象的能力,犹如雄鹰展开的双翼,让心灵翱翔于天穹。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下课!

        附:板书设计

        联想想象

        \/

        \/

        事物

        /\

        /\

        事物新事物(创造)

发挥联想和想象教案三

        1.了解联想和想象这两种思维活动的特点,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

        2.拓展自己的思维,学会写作时多角度、多方位立意。

        3.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

        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

        2课时

        一、导入

        “如果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这是联想集团的广告,这则广告发人深思。的确,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联想和想象,我们的世界是多么枯燥乏味,今天,让我们进入联想和想象的世界。

        二、请同学们阅读写作指导,交流学习心得,教师小结。

        1.联想

        (1)触类旁通,注意从事物的相关方面去联想。这种联想的特点是作者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对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相近或相关的其他事物的联想。

        (2)逆向思维,朝着事物相反的方向去联想。这种联想的特点是作者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与它在性质或特点上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联想。

        (3)寻找特点,抓住事物相似的特点联想。这种联想的特点是作者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对跟它在性质或形态上有某种相似点的事物的联想。

        2.想象

        (1)立足生活,巧妙编织。想象作文,作者可以上天入地、探奥搜奇;可以和草木交往,与鸟兽倾谈,可以历洪荒远古、访古人来者。

        (2)合理组合,移花接木。这种想象也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拼凑在一起,形成新的人物形象,新的事情。

        (3)大胆扩展,添枝加叶。所见所闻可能是简单、抽象或粗糙、模糊的,可借助想象,使其变得清晰、细腻、生动、形象。

        (4)借助梦幻,更富魅力。借助梦境或幻觉描绘出眼前并不存在的情景,以表达某种愿望或抒发某种情感。

        一、写作实践(一)

        小时候的我们,也曾异想天开,你有过哪些奇特的想象?不管它多么荒诞不经,都曾在我们的头脑中缤纷灿烂过,今天,我们来进行故事接龙,讲一讲你头脑中那些奇异的想象。

        2.学生讲故事。

        注意事项:注意故事情节的连贯性、传承性。不管前一句话是多么的荒诞离奇,后一句话都要紧紧衔接前一句话的思路;努力发挥联想和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既要做到出人意料,又要符合内在的逻辑要求。

        3.将自己的讲的故事写出来并修改。

        范文:

        那一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丁零零……”电话响了,我马上去接:“喂?找谁?”过了好几秒,电话那头才回答:“喂,小妹妹,有兴趣当我们外星人的导游吗?不过我们没有钱,你愿意当我们的免费导游吗?”什么?外星人?世界上真的有外星人么?我居然能被外星人邀请当导游?我心里一阵狂喜!是去还是不去,我还不认识他们呢,会不会有危险?可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啊,这个机会我一定要好好把握!我想了一下,就回答说:“我当然愿意,你们现在在哪里?我马上过去。”

        “不用那么急嘛,我们来你家楼下,现在快到了,你一会儿下来就行。”外星人答道。我换好衣服后,蹦蹦跳跳下了楼。我刚到楼下,就看到两个外星人,他们的头圆圆的,在头顶的中间有一条类似电线的东西,他们的牙齿白白的,至于身高嘛,比我矮一点点……

        外星人高兴地跟我握了握手,就马上自我介绍了。男外星人说:“我叫蓝柯,今年二十三岁,住在火星。我发现这里比火星凉快多了,真舒服。”我笑了笑,说:“你没有发现这里开了空调吗?”蓝柯说:“就算没开空调,也比我们那里凉快多了。”

        女外星人说:“我……我叫蓝幽,是蓝柯的女儿,今年十一岁,不过我住在水星,因为我想体验独立生活的感觉。今天是爸爸把我接来地球旅游的。”我说:“呀!蓝幽,你跟我的年龄一样耶,好了,轮到我来自我介绍了……”“哎!我们都清楚,我们在来地球之前就了解过你了。”我正要自我介绍,就被他们父女俩打断了。我只好说:“好吧,那咱们出发吧!”

        我边走边对他们说:“南山这里没什么值得欣赏的,如果可以去云南的话,会有很多好东西供我们欣赏,可惜我们没钱坐飞机去……”蓝幽笑了笑,说:“我有这个‘神奇门道’,有了它,你想去哪里都可以随时去哟!”是吗?还有这个好工具?我今天可是开了眼界了。只见蓝幽从背包里掏出一个软金属圈,往地上一放,便自动充气成了一个飞船形状,我们刚一进去,它便自动合拢。我指明了方向,蓝幽轻轻一发动,无声无息地,只几分钟的工夫,我们就到了云南。游完昆明后,他们俩突然说:“哎呀!时间不够了,这次就游到这儿,谢谢你啦!我们下次一定会继续请你当我们的导游的!我们现在得回去了!再见啦!”

        我刚想问他们要回哪儿去,他们就消失了,莫名其妙来的外星人一下子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我急得大喊:“喂!你们不能这样不负责任啊!我怎么回去啊!”我一脚踹过去,真疼啊,原来是踹在床沿上!醒来,哪儿有外星人的影子啊,原来是南柯一梦!

        二、写作实践(二)

        1.导入:

        续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古已有之。《红楼梦》后四十回相传是清代人高鹗所续,可算得上比较成功的续写,其实,自《红楼梦》传出之后,它的续书可谓数不胜数。今天,我们也来学习续写。

        2.续写指导:

        续写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原文的结尾,从中发现故事发展的几种可能,然后抓住一点进行想象续写下去。注意续写故事中人物的言行和性格要与原文中的一致,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设计合情合理。

        范文:

        当皇帝回宫之后

        *大典举行完毕,皇帝怒气冲冲地回了城堡。官员和老大臣紧跟着他。

        “陛下生气了,我想我该做些什么。”老大臣皱着眉头想,“比如捉回那两个骗子。”

        “陛下发怒了,我得改变他糟糕的心情。”官员想,“比如做世界上吃的布丁。”御厨做着布丁,很不解,皇帝明明有这么多值得别人羡慕的资本,有一心向国的臣民百姓,有形影不离的老大臣,有任他胡闹却毫无怨言的官员,却只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对他人大吼大叫。

        于是,在为皇帝呈上布丁时,御厨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但愚蠢的皇帝立刻拍案而起:“你竟然说我被骗了,你这傻瓜!”

        御厨被关进了监牢,临走前他大叫道:“我们一定会因这昏君而亡!”但没有人应声。

        皇帝切下一块布丁,说:“现在只有一套华丽的新衣能说服我!”老大臣忙把一边的骗子带了上来。

        “陛下,我们的衣服不适合贵国,我们是去找世界上最棒的裁缝,不是逃跑呀!”骗子甲大叫。“他缝制的新衣华丽无双,无人能比。”骗子乙笑嘻嘻地说。

        “什么?太好了!快把他请来!”皇帝脸上的愁云一扫而空,他高兴地跳了起来。“但代价比较大,不知皇帝陛下做不做这桩生意?”骗子试探着问道。“做!”皇帝不假思索地叫起来。官员大声*,老大臣极力劝说,但还是被皇帝斥退。

        新衣很快制好了。这是一件多么华丽的皇室礼服啊!黄金做的领衬,钻石做的纽扣,“多么耀眼,多么精致!”皇帝情不自禁地叫道。“你们要什么回报?”皇帝掩饰着内心的兴奋说。“把领土与人民割让给邻国--我们的国家。”骗子*笑着说道。

        皇帝只是犹豫了一下,但立刻同意了--他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老大臣昏厥过去,官员想起了御厨的话,呆呆地说:“好像我们真的会因这昏君而亡啊。他真是个聪明的人。”

        第二次*大典上,皇帝扬着自以为精明的头颅走在街道上,却没有注意所有人都带着包裹准备离开。“为我欢呼吧!瞧,我做了一桩多么棒的生意。”皇帝说。

        “见鬼去吧,你这个大傻瓜!你居然为了一件衣服出卖了我们!真是难以置信!”人们怒吼着。

        所有人都离开了,向着邻国进发--统治那里的是一个精明、智慧的皇帝。走在最前面的是那两个骗子,他们毫不掩饰地讥讽着愚蠢的皇帝。

        皇帝呆呆地立在那里,什么也说不出来,他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陛下,再见了。”老大臣和官员走在后面,向他道别。

        这位皇帝终于恍然大悟:自己曾经多么幸福,却多么愚蠢,不懂得珍惜,最终失去了一切!

        三、写作实践(三)

        1.导入:小时候的我们,总是盼望长大。十年之后,我在哪里?做着什么工作?请你大胆想象,描述一下十年后的生活吧。

        2.交流指导:

        (1)可以大胆想象十年后的“我”的相貌、心态、所从事的工作等等,所想象的内容符合你的性格发展逻辑。

        (2)还要想象一下十年后的社会发展,这是“你”此时的生活背景。

        (3)不要只顾想象,而不注意对具体事件的叙述。十年后的“我”要在一件或几件事中去突出性格特征,这样虽是想象作文,也能真实可信。

        范文:

        十年后的我

        冬天的一天,放学了,我看见田径队的同学正在练习跑步,跑了两圈后,他们热得满头是汗,就像进了蒸笼一样,他们马上脱了上衣休息。过了十多分钟后,他们冻得像冰棍一样,又穿上衣服,继续练习。这时,我就想,十年后我要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

        十年后,我成为了一名服装设计师,我设计出一种既漂亮,运动又方便,一年四季都会出现适宜的温度的衣服来。

        衣服的外形与运动服很相似,也很朴素;但衣服里面可精致啦!衣服里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按钮,下面,就由我来介绍每个按钮的用途吧。

        红色按钮是变换衣服颜色的按钮,一按这个按钮,它就可以变出你想要的颜色来,使你的心情舒服放松。橙色是变形按钮,它可以变出各种形状。如果大家去野营,忘记带被子了,一按变形按钮,它就会变成一张被子,让大家暖和、舒服地做一个香甜的美梦。**是温暖按钮。冷的时候可以变得更暖和,就不用加毛衣呀,加厚风衣呀,穿得胖乎乎的了。绿色是清爽按钮,运动的时候出汗就可以按这个按钮,就更凉快了,也不会得感冒了。青色是清洗按钮,如果在下雨天滑了一跤,衣服就会很脏,按清洗按钮呢,它就马上排去身上的污迹,衣服就像新的一样,可干净了呢!接下来是蓝色按钮,它是一个可以灭火的器具。如果身上着了火,按它一下,身上的火就会立刻被扑灭,火场的火也会随着它渐渐消失了。这可是一个十分棒的“随身灭火器”呀!最后,就是紫色的防水按钮,如果你不小心落到水里了,一按它,就会变出一个“隐形防水圈”,把你罩在里面,还可以呼吸呢!它还会划到安全的地方去,让你回到陆地上。

        你也许会问,这件衣服到底叫什么名字?哈哈,如果你还猜不出来的话,就由我来告诉你吧!这件漂亮又多功能的衣服就叫做“多彩万能服”。如果人们拥有这件衣服,我相信,他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的!

        我回到现实,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让梦想成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雨的四季》课文原文及教案

        #教案# 导语《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选自《伊索寓言》的一个故事,作者是伊索传说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经后人汇集,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统归在伊索名下。 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每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能从中受到教育或启发。

        2.让学生了解寓言巧妙的构思和合理的想象。

        教学重点:理解每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每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第一循环

        导入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有,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体--寓言,它是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前两则。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每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能从中受到教育或启发。

        2.了解寓言巧妙的构思和合理的想象。

        自学质疑

        2.轻声自读课文,了解寓言的内容。有生字、生词时及时查阅字典。

        3.默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投影或黑板显示):

        ①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②赫耳墨斯的“笑”有什么含义?

        ③雕像者的回答有什么表达效果?

        ④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4.引导学生反思:除了以上学习内容之外,你还有什么疑问?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在课本上。

        合作释疑

        1.提示学生:虚心请教小组伙伴,请他们帮助解决上面剩余的问题和其它疑问。

        2.提示学生:小组内交流对上述问题的理解,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准备展示。

        展示评价

        1.按预先分工,提示学生:每组号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余学生认真观察各组展示。

        2.引导学生评价各组展示结果,最后老师打分,提醒学生边听边修正自己的答案。

        参考答案:①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②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宙斯不如赫拉,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③雕像者的答语,如烘云托月,造成文意陡转,给人以巨大的反差,讽喻之意暗喻其中,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④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

        蚊子和狮子

        第二循环

        自学质疑

        1.轻声自读课文,了解寓言的内容。有生字、生词时及时查阅字典。

        2.默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投影或黑板显示):

        ①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②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③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④这两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3.引导学生反思:除了以上学习内容之外,你还有什么疑问?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在课本上。

        合作释疑

        1.提示学生:虚心请教小组伙伴,请他们帮助解决上面剩余的问题和其它疑问。

        2.提示学生:小组内交流对上述问题的理解,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准备展示。

        展示评价

        1.按预先分工,提示学生:每组号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余学生认真观察各组展示。

        2.引导学生评价各组展示结果,最后老师打分,提醒学生边听边修正自己的答案。

        (参考答案:①扬长避短;②骄傲自满;③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④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教案二

        一、导入:

        屏幕显示寓言《狼与鹭鸶》内容:

        设问:这个故事有何特点?说说看。

        二、导读先知

        课本175页导读部分,我读出了:

        1.什么是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

        3.阅读寓言的注意事项

        三、还原感知:

        1.请自由朗读寓言。

        2.找出这则故事(即“言”)的核心主干。谁?——做什么?

        故事(言):赫尔墨斯——问自己雕像的价格

        寓意(意):讽刺爱慕虚荣而不被重视的人。

        3.作者对这个故事的核心主干丰富了哪些内容?

        (1)赫尔墨斯为什么要问自己雕像价格?——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他如何问价?——化作凡人-先问宙斯-再问赫拉-最后问自己

        (3)他问价的结果如何?——算添头,白送。

        四、品读感受

        1.整个故事中有许多细节描写,请你试着找一找。

        (1)赫尔墨斯的“想”;

        (2)赫尔墨斯的“问”;

        (3)赫尔墨斯的“笑”;

        (4)雕像者的回答。

        (一)品析赫尔墨斯的“想”:

        品析“想”(对比助读)

        第1想:原文: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改文:想知道他在人间是否受到尊重。

        第2想:原文: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改文:心想……人们对他也许会更尊重些吧

        品析突显出赫尔墨斯的自视甚高、自负、盲目自大。

        品析“想”(想象助读)

        两处明显的“想”之外,文中还应该有很多隐形的“想”,请你选择恰当的位置补充

        提示:选择宙斯的雕像发问之前

        得知宙斯雕像的价格之后

        得知赫拉雕像的价格之后

        得知自己的雕像为白送之后

        总之:扩大主人公的盲目自大、自视甚高,就会增大讽刺效果

        (二)品析“问”“笑”(对比阅读)

        一“问”

        原文: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

        改文: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爱神丘比特的雕像问道

        二“问”

        原文:赫尔墨斯又笑着问、、、

        改文:赫尔墨斯又问

        三“问

        原文:这个值多少钱?

        改文:值多少钱?

        原文突显出赫尔墨斯的虚荣自负、盲目自信、自视甚高

        五、思考寓意

        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还有哪些启发?

        归纳寓意:方法指导

        提示:寓言可以抓住人物形象的特点来组织寓意

        形式:告诉人们…/讽刺了…人/等

        这则寓言可以抓住哪一个人物的特点来归纳?

        讽刺爱慕虚荣而不被重视的人

        告诉我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

        六、学以致用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寓言

        主人公:内胎和外胎

        寓意:人要学会合作

        要求(1)寓言故事要与寓意吻合

        (2)通过细节、用词等突显讽刺效果

        (3)对人们有警示、劝喻的力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教案三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寓言故事情节;体味蕴含在寓言中的寓意;

        过程方法多角度提炼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展开联想和想象,续写寓言,领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把握寓言故事情节,体味蕴含在寓言中的寓意

        2、多角度提炼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难点

        1、多角度提炼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展开联想和想象,续写寓言,领悟生活哲理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寓言。对寓言,同学们并不陌生,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农夫和蛇》等。)

        二、人物介绍

        在正式进入课文学习以前,我们先来认识几个希腊神话中的大人物,为什么说是大人物呢?我们且来听听他们的大名。一个叫宙斯,还有一个叫赫拉。有人认识吗?介绍宙斯、赫拉、赫尔墨斯的地位及各自的职责。

        宙斯:众神,至高无上的主神天神

        赫拉:宙斯妻子,掌管婚姻,是生育及婚姻的保护者,她代表女性的美德和尊严。

        赫尔墨斯:在奥林珀斯山担任宙斯和诸神的使者和传译,又是司畜牧、商业、交通旅游,偷窃,狡猾,撒谎体育运动的神,还是小偷们所崇拜的神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通课文。

        2、学生示范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从字词读音、朗读节奏、语气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3、全班齐读课文,读后复述寓言故事内容。

        4、总结寓言寓意。(课文最后一句话)

        认真倾听老师的语言,打开课本准备进入本课的学习。

        四、抓住联系,深入体悟

        1、找出课文中表现赫尔墨斯爱慕虚荣的语句,并演读

        (想知道-问道-笑着问道-心想-问道;为什么先问宙斯

        和赫拉的?看见?还是特意找的?如果连赫尔墨斯的雕像都没有会怎么样?笑着问道,笑背后的内心在想什么?)

        2、多角度提炼寓言寓意。

        先总结“《伊索寓言》就是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得出道理的,在寓言的最后往往用一句精练的话点名寓意。”再引出白山先生的话,“但有些寓言后面的‘教训’,现在看来则显得牵强,我们在阅读时,不妨只从寓言故事出发,而不必用这些‘教训’来理解故事。”,启发学生要多角度从故事中总结道理。如:

        ⑴人要有自知之明,清楚地认识自己。

        ⑵在一个岗位要尽到自己的责任

        ⑶人的价值不是通过地位的高低决定的,而是看一个人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

        ⑷不被人重视的人不等于没有价值

        ……

        五、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寓意来源于故事,那如果故事的结尾不一样,那寓言的寓意会不会改变呢?思考:赫尔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只能算“饶头”,白送后,内心是怎么想的?他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为这则寓言续写一个结尾,并思考寓意是否发生变化

        六、拓展延伸/作业

        阅读《伊索寓言》中的《樵夫与赫耳墨斯》,从该故事中多角度提炼寓意。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依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用简练语句发挥想象,续写故事加强双基训练,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

        #教案# 导语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雨是沟通天地的美丽使者,在《雨的四季》中,作者笔下那或飘逸或缠绵的雨,把它们曼妙的身姿深深印在读者的眼眸中,而那清新、纯净的雨之心、雨之魂啊,却飘飘洒洒滴落在读者心海上,掀起阵阵波澜,荡起层层涟漪。此篇文章作为散文,出自《散文》1989年第四期。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雨的四季》课文原文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像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住身上的干净,可光头浇,洗个雨澡却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在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不像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在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篇二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雨的四季》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法,品析文章关键字词、语句,体会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握文章中景物特征,表达阅读感悟;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注意诵读时语调的轻重缓急,准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3.通过诵读、批注,体会作者对美丽神奇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圈点批注”,能够品析文章关键字词、语句,感受文章的画面美,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遣词造句之妙,学习文章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技巧;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诵读赏析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反复诵读,使学生对文章的文辞美、画面美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理解;

        2.圈点批注,让学生在诵读理解之后,通过对关键字词、语句进行批注分析,能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合作探究、分享交流,分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探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文章内容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课件并展示素材“春雨润物图、夏雨临湖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雨”的多情与美丽,激发学生对“雨”和大自然的认知兴趣,同时激起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课前预习的作者情况,教师补充。

        刘湛秋(1935—2014),当代诗人,他的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于表现感觉和情绪,被誉为“抒情诗”。他兼创散文、报告文学及小说,也是的翻译家、评论家,曾任《诗刊》副主编。著有诗集《写在春天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等,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得了解作者及其写作风格,便于对文章的学习。

        (三)初步感知,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第1至3自然段,并提出听读要求,思考春雨和夏雨都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对“雨”怀有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醒学生关注老师朗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重音、停连,感受汉语的声韵之美,同时听读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文本营造的画面之美。)

        2.学生“圈点批注”春雨和夏雨部分。首先圈点出体现春雨、夏雨特点的语句和关键词汇;然后批注作者在此抒发的思想情感和你的阅读体会,并尝试有感情地诵读文段。

        (引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读书法应从“找重点语句、抓关键词语、关注修辞”三方面入手。从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动感的形容词、名词、动词入手,同时重点分析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文段所展现的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教师配乐朗读,带给学生最直观的听读感受,对文本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学生“圈点批注”文本,并深情诵读,既是对文本的理性认识,又是对作者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诵读品析,合作探究。

        文章情感充沛真挚,作者对“秋雨”、“冬雨”的情感又是如何展现的呢?作者笔下情感充沛的语句又应该如何诵读出来呢?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圈点然后分组进行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文中关键的词句。

        1.圈点批注文章第四、五自然段,圈点体现秋雨、冬雨特点的语句和词汇;然后批注作者在此抒发的思想情感和你的阅读体会,并尝试有感情地诵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2.对比诵读文章第一、六、七自然段,思考作者对“雨”的人称变化用意何在?与其他文段相比较,作者的抒情方式有怎样的变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人称由第三人称“她”转变为第二人称“你”,情感抒发更为直接、强烈。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赞美,对生命、活力的赞颂。)

        设计意图学生实践运用“圈点批注”读书法,分析文本,品读文本,体会作者情感。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抒情方式的转变,以及不同抒情方式的不同表达效果,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五)归纳总结

        刘湛秋先生是当代的学者、诗人,他的诗歌往往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的这篇散文也可以算是“文中有画,文中有情”。

        我们在学习文章的时候,要从诵读入手,通过不断的朗读,对文本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感知文中“雨”的不同形象,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接着要运用“圈点批注”读书法,关注关键字词、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品析文本,同时写下阅读感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作者对自然、生命的赞颂和热爱。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内容,总结读书方法,做到一课一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品味、圈点批注自读课本《我的四季》第6页《夏天的旋律》一文,分析不同节气里自然景色的不同特点,分析文章修辞的表达效果,体会作者情感。

        2.从《夏天的旋律》中选三五句自己喜欢的语句,做一些批注,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读书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是在教学过程中组建生成的,将师生课堂共同探讨后的重点和知识点分列出来。突出了文章的情感脉络,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

        雨的四季

        刘湛秋

        “雨”特点 情感 圈点批注法

        春:美丽、娇媚

        夏:热烈、粗犷 热爱 抓关键词语:形象、色彩、动感

        秋:端庄、深沉 赞颂 关注修辞:比喻、拟人

        冬:自然、宁静

        篇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雨的四季》教案2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2.学习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景物描写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2.欣赏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设计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歌词,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和谐的旋律,它不需要那些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心灵。被誉为中国抒情诗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笔下如诗如画的文章,领略文章语言的美、意境的美,以及雨的美。

        2.作者简介

        刘湛秋,男,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他结集出版有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小说等三十余种,其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他译的《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为广大读者喜爱,并一度成为畅销书。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重点生字词检查

        2.词语解释

        静谧:安静。

        高邈:高而远。邈,遥远。

        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

        造访:拜访,书面语。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端庄:端正,庄重。

        吝啬:小气,不大方。

        3.本文结构脉络解析

        第一部分(1):开宗明义,作者直接表明对雨的情感——喜欢雨。

        第二部分(2-5):作者以时间顺序写出了雨在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特点,表达了对雨的赞美之情。

        第三部分(6-7):抒发对雨的赞美之情。

        三、深入研讨,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讨论,找出文中感兴趣或是不理解的部分,提出自己的疑问,而后汇总出问题提纲,教师视其难易或重要程度归纳总结出有代表性的问题,汇总如下:

        1.“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有不同。作者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因此在雨中看到的是一种生命中激动人心的美丽。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灵。

        2.本文通过写雨在四季中的不同情态来抒发作者对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以及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作者为什么以“雨的四季”为题而不是以“四季的雨”为题呢?

        明确:

        作者没有把笔墨局限于对“雨”的描绘上,在表现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时,也借雨展示出不同风格的美丽的四季图。以“雨的四季”为题,给读者留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效果会更好一些。

        3.“我站在这里,也是一棵柏吗?面对着我民族的始祖,我会是一棵什么样的:柏呢?”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写各种类型的柏,实际也是在写各种类型的人。这两个问句表达了作者对形形色色的人与人生的感慨,对自己的人生的审视与自勉。

        四、写作技法探究

        1.技法运用

        (1)意境优美。如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将夏雨同夏天的性格相比照,将夏雨描绘得脚步疾快、力量足劲,给自然万物带来勃勃生机,使夏雨的意境热烈、粗犷、奔放,给人以美的享受。

        (2)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文章在写春雨时主要描绘了春雨后的景观,侧面烘托了春雨的生机;在写夏雨时,写了夏雨给人的感受等等。

        (3)欲扬先抑的写法。文章在描绘冬雨之前,先写了一句:“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然后笔锋一转,描绘赞美了冬雨的“灵性”和“蜜情”。

        (4)直抒胸臆的写法。文章除了在描绘四季的雨时,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外,在开头和结尾,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语言运用

        生动优美的语言。

        本文作者以诗一样的语言去描绘雨在春夏秋冬的不同画面,生动而又典雅,特别注意语言的变化。另外,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也使

        课堂能否进行高效率授课,学生与老师之间能否做到默契配合,教师能否让一节课的内容合理分布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这些都有赖于教师的教案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整体情况。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仅供参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一)

        紫藤萝瀑布

一、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②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③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④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二、学习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深化对人生的思索。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相关资料

        四、教学内容

        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对生命的感慨,文章从紫藤萝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盛开的藤萝花像辉煌的淡紫色的瀑布,错落有致,阳光下的跳跃闪烁,给人一种“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感觉。藤萝不与群芳争胜,它们静静开在春花已谢的时节,踏春的人无意流连,蜂蝶亦不来光顾。然而,它们仍然盛开着,显示着它们的生命力。虽然是静静的,但紧靠团结的繁盛给人以生命顽强不息的思考。

        五、自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精心导入

        (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b.配乐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思考。

        问题组:

        a、本文学习什么内容?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c、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教师领读,帮助学生感知、理解。

        (二)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好文章总有一些精彩片段,研读好这些片段,是对文章内涵的具体把握,也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探究。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

        a.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b、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c、赏析语段中精美语句的用法,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树盛开藤萝花的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教师指导朗读)。

        ③学法指导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重音、节奏及停顿,注重内化和感情。佳词妙句细品味,内容中心都理清。

        a.简单的内容归结:

        看花?繁花似锦

        忆花?思绪万千}生命永恒

        思花?振奋精神

        b、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允许思维发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小结: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会有那样的感悟呢?1982年是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被拆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的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

        C、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思考。

        [教师小结](注意文章里提到的“生死谜、手足情”六个字,结合作者的简历稍做介绍。)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感慨,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④合作探究

        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品味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从中找出精美的语言片段,进行探究与赏析。

        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

        例如: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导总结:这是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地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作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

        学生可以找出多处,从内容上、从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把握。

        (三)体验反思

        ①质疑交流

        通过研读,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a.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可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

        b.教师向学生提出质疑:你能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吗?

        学生讨论,可以有不同见解,教师巡视并指导。

        ②拓展延伸

        a、请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画面(可出示一组花木的画面,如:菊、梅、荷、松树、牡丹等等)。

        指导: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回去后可以搜集一些有关花木的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新的联想和见解。

        b、用一株实物花(并不一定是名贵的花,可以是生命力顽强但并不起眼的花),让学生现场观察,进行联想,做口头作文:《我看()花》。

        [教师总结]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卷: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地为自己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四)延伸作业

        ①观察花草树木,观察生活

        ②写观察日记,题目自拟。

        (五)信息反馈: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二)

        童趣

一、学习目标

        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学习重难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

        二、自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2、作品、作者简介

        3、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4、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二、自学设计

        1、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2、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三、作业

        a、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b、 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四、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

        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五、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六、信息反馈: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三)

        理想

一、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学习重难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二、自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三、板书: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四、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五、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二、自学设计

        1、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2、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5、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好了,今天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